Azure 中使用 iPerf 进行网络带宽测试

2016/11/03 作者 

iPerf 简介

网络带宽是衡量两个网络节点之间通信性能的重要的指标之一。在评估云服务的时候,要充分考虑网络带宽对所承载的网路服务的影响。若已经部署的网络服务出现了故障,有时候可以考虑从网络实时带宽的角度来进行故障排查。

网络带宽测试的工具有很多,测试方法也多种多样。针对 Azure 的虚拟机和云服务,我们推荐使用 iPerf 来进行网络带宽测试。iPerf 是专业的网络测试工具,它基于 TCP/IP 和 UDP/IP 协议,用以测量两个网络节点之间 TCP 和 UDP 端口的网络带宽,还能提供网络延迟、丢包率等统计信息。

iPerf 常用的版本有 iPerf2 和 iPerf3。 iPerf3 在 iPerf2 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功能,例如发送方/接收方角色互换,以 JSON 格式输出结果,零拷贝方式传输数据等等。也去掉了 iPerf2 中所支持少许功能,例如双向测试,以逗号为分隔符输出结果等。iPerf3 和 iPerf2 所执行的命令名字也不一样,iPerf3 为 iperf3,iPerf2 为 iperf。大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安装的版本。下文中的测试都以 iPerf3 为例。

iPerf 在工作时,测试的两端一方作为 Server,另一方为 Client。程序启动的命令相同,通过不同的参数来区别以哪种工作方式运行。通常情况下先启动 Server 端,使 iPerf 监听在某个固定端口。然后在 Client 端执行相应的命令开始测试。

iPerf 下载和安装

iPerf 支持大多数主流的操作系统,例如 Windows,Ubuntu,Fedora,openSUSE 和 Mac OS 等等。甚至在 Android 和 iPhone/iPad 的应用商店中,也有一款名为 HE.NET Network Tools 的 App 集成了 iPerf 工具。iPerf 。这个网页上列出了所有支持的操作系统的 iPerf 下载链接。最新的版本为 iPerf 3.1.3(不同操作系统所支持的最高版本可能不同)。如果要使用 iPerf2,可以下载 2.0.X 的版本。

Windows 版的 iPerf 下载、解压后可以直接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。Windows 版的 iPerf 还有 UWP 版本,可以从 Microsoft Store 的 Windows App 中下载。针对不同发行版本的 Linux,iPerf 提供了 RPM 、DEB 等格式的安装包,直接用 rpm、dpkg 等命令安装即可。

当然,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安装包时,大家也可以选择源码包编译安装。以下是在 SuSE12.1 中使用源码包安装 iPerf3 的安装步骤,供参考。

  1. 确保 gcc 和 make 已安装。

    复制

    #zypper in gcc#zypper in make
  2. 下载并解压 iperf 源码包

    复制

    #cd /tmp#wget http://downloads.es.net/pub/iperf/iperf-3-current.tar.gz#tar zxvf iperf-3-current.tar.gz
  3. 安装 iperf

    复制

    #cd iperf-3.1.2/#./configure#make#make install

完成后,iperf3 被安装至/usr/local/bin/下,在系统的任意路径都可以执行。

若 iperf 运行报以下错误:

复制

iperf3: error while loading shared libraries: libiperf.so.0: cannot open shared object file: No such file or directory

通常运行 ldconfig 命令可以解决此问题。

iPerf 工作模式和参数

如前文所述,iPerf 的工作时需要指定 Server 模式或 Client 模式,通过不同的参数来区别(-s 和-c)。iPerf3 所支持的功能也都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来实现。iPerf 的参数分为 3 类:通用参数,Server 端参数,Client 端参数。通用参数为 Server 端和 Client 端都可以使用的参数。以下是 iPerf 3.1.2 支持的所有参数:

  • 通用参数:

    • -p, --port #,Server 端监听、Client 端连接的端口号;

    • -f, --format [kmgKMG],报告中所用的数据单位,Kbits, Mbits, KBytes, Mbytes;

    • -i, --interval #,每次报告的间隔,单位为秒;

    • -F, --file name,测试所用文件的文件名。如果使用在 Client 端,发送该文件用作测试;如果使用在 Server 端,则是将数据写入该文件,而不是丢弃;

    • -A, --affinity n/n,m,设置 CPU 亲和力;

    • -B, --bind 

      ,绑定指定的网卡接口;
    • -V, --verbose,运行时输出更多细节;

    • -J, --json,运行时以 JSON 格式输出结果;

    • --logfile f,输出到文件;

    • -d, --debug,以 debug 模式输出结果;

    • -v, --version,显示版本信息并退出;

    • -h, --help,显示帮助信息并退出。

  • Server 端参数:

    • -s, --server,以 Server 模式运行;

    • -D, --daemon,在后台以守护进程运行;

    • -I, --pidfile file,指定 pid 文件;

    • -1, --one-off,只接受 1 次来自 Client 端的测试,然后退出。

  • Client 端参数

    • -c, --client 

      ,以 Client 模式运行,并指定 Server 端的地址;
    • -u, --udp,以 UDP 协议进行测试;

    • -b, --bandwidth #[KMG][/#],限制测试带宽。UDP 默认为 1Mbit/秒,TCP 默认无限制;

    • -t, --time #,以时间为测试结束条件进行测试,默认为 10 秒;

    • -n, --bytes #[KMG],以数据传输大小为测试结束条件进行测试;

    • -k, --blockcount #[KMG],以传输数据包数量为测试结束条件进行测试;

    • -l, --len #[KMG],读写缓冲区的长度,TCP 默认为 128K,UDP 默认为 8K;

    • --cport 

      ,指定 Client 端运行所使用的 TCP 或 UDP 端口,默认为临时端口;
    • -P, --parallel #,测试数据流并发数量;

    • -R, --reverse,反向模式运行(Server 端发送,Client 端接收);

    • -w, --window #[KMG],设置套接字缓冲区大小,TCP 模式下为窗口大小;

    • -C, --congestion 

      ,设置 TCP 拥塞控制算法(仅支持 Linux 和 FreeBSD );
    • -M, --set-mss #,设置 TCP/SCTP 最大分段长度(MSS,MTU 减 40 字节);

    • -N, --no-delay,设置 TCP/SCTP no delay,屏蔽 Nagle 算法;

    • -4, --version4,仅使用 IPv4;

    • -6, --version6,仅使用 IPv6;

    • -S, --tos N,设置 IP 服务类型(TOS,Type Of Service);

    • -L, --flowlabel N,设置 IPv6 流标签(仅支持 Linux);

    • -Z, --zerocopy,使用 “zero copy”(零拷贝)方法发送数据;

    • -O, --omit N,忽略前 n 秒的测试;

    • -T, --title str,设置每行测试结果的前缀;

    • --get-server-output,从 Server 端获取测试结果;

    • --udp-counters-64bit,在 UDP 测试包中使用 64 位计数器(防止计数器溢出)。

iPerf 功能十分强大,支持的参数特别多。但是在实际使用中,并不需要同时使用这么多参数。使用时,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关键参数就可以了。

Azure 中使用 iPerf

前期准备

开始测试之前,需要先弄清测试对象所处网络位置。如果测试对象之间有防火墙阻隔,则需要先设置防火墙规则,使其允许测试两端的 iPerf 进行通信。通常情况下,测试时我们会指定 iPerf Server 端监听的端口,比如设为 TCP-5001,那么在防火墙上就需要开启对应的 TCP-5001 端口的访问规则。如果 Server 端部署在 Azure 的经典模式下,需要设定对应虚拟机或云服务的终结点;如果是资源管理器模式下部署的虚拟机,则需要设置 NSG 规则,见下图。

终结点(Endpoint,经典模式):

网络安全组(NSG,资源管理器模式):

需要说明的是,iPerf 测试不可避免产生数据流量。如果测试时有进出 Azure 的数据流量,很可能会产生相对应的费用。所以测试前务必做好测试计划,以免不必要的数据流量造成计划外的支出。

开始测试

首先在 Server 端,我们运行以下命令使 iPerf 监听 5001 端口,每 2 秒输出一次结果。

复制

#iperf3 -s -p 5001 -i 2

当终端显示 Server listening on 5001 时,就表示 Server 已经正常运行,等待测试了。 然后在 Client 端,我们并发 4 个数据流,测试总时长为 30 秒,每 2 秒输出一次结果。以下为测试所使用的命令。

复制

#iperf3 -c 139.219.2XX.XXX -P 4 -t 30 -i 2 -p 5001

当 Client 端的命令执行后,测试就开始了。

终端会每隔 2 秒滚动显示测试的结果,最后还有整个测试的总结。

测试完成后,再次用以下命令测试并发 8 个数据流的情况,对比结果将在结果解读中展现。

复制

#iperf3 -c 139.219.2XX.XXX -P 8 -t 30 -i 2 -p 5001

结果解读

测试时,iPerf 的 Server 端和 Client 端都会输出测试结果。测试过程中,根据报告间隔时间的参数,终端会不断地显示当前时间间隔内测试结果。当测试结束后,iPerf 将测试结果汇总,输出最终测试结果。

过程输出

下图是第一次 4 个数据流测试过程中 Server 端的部分输出。

可以看到 iPerf 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,都完整的显示了每个数据流传送的数据大小以及带宽。然后在第 5 行显示当前时间间隔内的传送的总数据大小和总带宽。

下图是第一次 4 个数据流测试过程中 Client 端的部分输出。

Client 端的数据除了传输的数据大小和实时带宽,还有 TCP 重传次数(Retr)和窗口大小(Cwnd)。

最终结果

下图是 Server 端第一次测试的最终结果。

这里可以看到 4 个数据流接收到的数据大小和平均带宽,还有接收到的总数据和总带宽。

我们再看一下 8 个数据流并发测试的结果,见下图。

对比这两个结果,我们能看出来 4 个数据流并发时,总带宽是 163Mb/s。8 个数据流并发时,总带宽达到了 248Mb/s。这说明 4 个数据流并发时,并没有测试出最大带宽。所以在实际测试时,可以通过多次调整并发数据流数量,来获取真实的最大带宽值。

除了并发数据流数量,TCP 窗口大小、最大分段长度、拥塞算法等等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实际能获取到的网络带宽。有经验的网络工程师也会通过数据计算,然后设置这些相关的参数进行测试,来获取到最大网络带宽。